60年前,浙江省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“发动和依靠群众,坚持矛盾不上交,就地解决,实现捕人少,治安好”的“枫桥经验”。1963年,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:“要各地仿效,经过试点,推广去做。”回顾一甲子,“枫桥经验”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、顺应时代发展,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,发展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。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“枫桥经验”60周年,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“枫桥经验”20周年。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,不断提高社会基层治理水平,要坚持好、发展好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广泛播撒“枫桥经验”的种子,根人民群众土壤、壮党建引领主干、繁因地制宜枝叶,培植出一片片“枫”林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。
深耕人民群众的土壤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“枫桥经验”是在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改造“四类分子”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产生的。60年来,从“少捕人,矛盾不上交,发动和依靠群众进行说理斗争改造敌人”发展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创新为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的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为了群众、发动群众的核心要义贯穿始终。坚持好、发展好“枫桥经验”要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“土壤”之中,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将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,在“实”字上下功夫,提高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,遵循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方法,尊重群众首创精神,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,充分发动群众、引导群众、依靠群众解决好群众自己的事情,把矛盾化解在基层、把问题解决在当地、把隐患消除在萌芽。
强壮党建引领的主干。坚持党的领导、加强党的建设是“枫桥经验”的政治灵魂。本固枝荣,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,党员发挥应有作用,党的根基才能牢固,党才能有战斗力。坚持好、发展好“枫桥经验”要强壮党建引领的主干,推动基层治理各项工作全面开花。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,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,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,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,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,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,提高基层党组织创造力、凝聚力、战斗力。要紧跟信息化发展的脚步,树立互联网思维,探索“互联网+党建”新模式,打造服务平台,建立“有呼必应、有应必答”的工作机制,通过大数据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所急所难,高效化解人民群众诉求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繁荣因地制宜的枝叶。60年来,“枫桥经验”早已走出浙江,在全国各地大放异彩。海南省海口市设立“小区议事堂”、重庆市推行乡村邻里纠纷“院落自治”、湖州德清的“乡贤参事会”、河南省开封市构建多网融合的立体化社会治理监管体系,实现随时随地指挥、调度、核查,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大大提升......实践证明,“枫桥经验”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,是我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“金字招牌”。中国地域辽阔,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坚持好、发展好“枫桥经验”,不能生搬硬套“枫桥经验”的具体工作内容,要学习“枫桥经验”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、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理念,将这个理念融入本地的具体实践中,因地制宜,创新各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,完善社会治理体系,让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,建设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