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带一路”:造福世界的“发展带”和惠及人类的“幸福路”

发布时间:2023-05-18 09:18:12  

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十周年,十年来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。倡议秉持团结代替分裂、合作代替对抗、包容代替排他,坚持以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,将“一带一路”建成和平之路、繁荣之路、开放之路、创新之路、文明之路,成为国际上少数有温度、传播正能量、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倡议。这一倡议在驱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,也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,引领新型全球化发展,是造福世界的“发展带”和惠及人类的“幸福路”。


  “一带一路”助益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

  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在机制、学术、产品等多领域共同发力。在机制建设上,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并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。2018年,组建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,其功能之一是更好服务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。在学术支撑上,“区域国别学”成为一级学科,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高频。在产品供给上,古丝绸之路卖出的是“老三样”,即丝绸、茶叶、瓷器;今天,“一带一路”新鲜供给的是两类“新三样”:第一类是高铁、核电、航天科技,第二类是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。

  过去十年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多。2012年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。2020年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537.1亿美元,流量规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。2012年底,中国1.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(境)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.2万家,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2.3万亿美元。截至2021年底,中国2.8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(境)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.6万家,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8.5万亿美元。

  企业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主体,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。2012年,《财富》世界500强排行榜,中国大陆(含香港)只有73家公司上榜,次于美国的132家;2022年,中国大陆(含香港)上榜公司数量达到136家,超过美国的124家。对中国企业而言,通过“一带一路”不仅要走出去,更要做到走进去、走上去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座谈会上强调,把基础设施“硬联通”作为重要方向,把规则标准“软联通”作为重要支撑,把同共建国家人民“心联通”作为重要基础。走出去是“硬联通”相对容易,走进去、走上去分别对应“软联通”“心联通”,难度很大。但是,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在补短板、强弱项、固底板、扬优势上下功夫。

  在“软联通”方面,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、北斗导航系统等在海外落地。中国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,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占据7家,中国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%的组件。2022年12月18日,我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正式交付首家海外客户印尼翎亚航空,这是中国喷气式客机首次进入海外市场,对于建设“一带一路”具有重要意义。中国企业还拟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,项目总投资高达73.4亿欧元,是匈牙利迄今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。

  在“心联通”方面,自2016年泰国鲁班工坊启运以来,天津已在亚、非、欧三大洲的20国建成21个鲁班工坊,在海外建立起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、从技术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全覆盖的职业教育体系,与世界共享中国职教经验。自2013年以来,甘肃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,已在12个国家建立了16家海外岐黄中医中心、中医学院,加大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,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作出积极贡献。

  数字丝绸之路成为亮点,我国电商平台“出海”加速。有的跨境电商平台实现海外买家过亿,遍及220多个国家。有的快时尚零售商已成为美国青少年第二喜爱的电商。诸多国家纷纷搭乘“一带一路”快车,这一倡议不仅体现了中国自身的发展能力,也体现了强大的带动共同发展的能力。


  “一带一路”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

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,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是践行这一总目标的重要实践。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和平赤字、发展赤字、安全赤字、治理赤字加重,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,需要“结伴成行”,而不是“各自单飞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的开幕辞中指出,“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、行稳致远,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,相互借力”。

  “结伴成行”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表述,也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精髓。面对困难需要命运与共,面对差异需要海纳百川,需要构建相互欣赏、相互理解、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,倡导各国共同打造“丝路会客厅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、全球安全倡议、全球文明倡议,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如今,已有60多个国家加入了中国在联合国发起成立的“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”。

 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不仅涉及经济外交、科技外交、文化外交、气候外交等诸多领域,也包括推动实现地区和平和解,“一带一路”首先应是和平之路。不同于西方外交的“火上浇油”“落井下石”,中国外交是“雪中送炭”。2023年3月10日,在中方斡旋下,沙特和伊朗这对“中东宿敌”在北京达成复交协议。沙伊和解,是中国交上的一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美答卷。

  时间越久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就越来越明显。虽然美国和欧盟相继提出了相关倡议,但其发展框架和相关细节显得模糊不清,且缺乏有效的实施主体。国际社会今天最需要的不是地缘政治博弈,而是各尽所能、取长补短的国际合作。2022年10月,英国剑桥大学民主未来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发现,发展中国家有62%的民众对中国有好感,61%的民众对美国有好感,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中国持积极看法。在海外调研中,经常听到有专家指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,是一种共同发展、平等发展模式。

 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使中国外交更加具象、鲜活、立体、生动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,同时使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深切的认识与认同。在经贸上,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,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。在外交上,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,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,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。


  “一带一路”助推新型全球化

  传统全球化主要是西方国家推动的,是“单中心”扁平化的全球化,构建了“中心—边缘”秩序。500年前,欧洲的地理大发现,拉开了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序幕,欧洲人纷纷到亚、非、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,充满血腥暴力。随即,西方中心主义、美国例外主义成为这一轮地理大发现的“副产品”。由此,少数西方国家成为中心国家,他们是全球化的驱动力,但是当这些中心国家“生病”时,全球化就会刹车、停摆、熄火。

  新型全球化则是由各国共同推动的,是“多中心”网格化的全球化,构建了“节点—网格”秩序。“一带一路”促进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社会,通过互联互通方式将边缘地带打通,由此成为节点,从而使全球化的动力更加充沛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正在积极塑造一种全新的空间秩序,为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舒适宽松且富有凝聚力的环境。

  任何理念型以及制度型公共产品的全球落地,需要发起国有实力持续推动这一倡议,在保持自身战略定力的同时,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识、百舸奋楫。截至2023年2月,中国已同151个国家、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,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,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,带动国际合作的效应显著。“一带一路”助推了区域一体化,增强了共建国家的相互依存度,提高了全球经济的黏性与韧性,实质性地改善了相关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全球治理水平。

  中欧班列是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旗舰产品,为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十年来,中欧班列联通中国境内108个城市,通达欧洲约25个国家208个城市,累计开行6.5万列。2022年开行中欧班列1.6万列、发送160万标箱,同比分别增长9%、10%,充分发挥了中欧班列的战略通道作用。古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驼队,今天的中欧班列是联通亚欧大陆的“钢铁驼队”。亚吉铁路、蒙内铁路、雅万高铁、匈塞铁路、中吉乌铁路等项目汇集在一起演奏了一首首“沙与海的交响曲”。其中,中老铁路使老挝“变陆锁国为陆联国”的梦想得以实现。中老铁路承运的跨境货物种类不断增加,物品从开通初期的橡胶、化肥、百货扩展到电子、光伏、汽车、鲜花等2000余种。

  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发展红利不仅包括基建、贸易、投资等,也显著降低了极端贫困人口的比例。据世界银行预测,到2030年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、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,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.8%至9.7%、全球贸易增长1.7%至6.2%、全球收入增长0.7%至2.9%。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得以实施,到2030年每年有望为全球产生1.6万亿美元的收益,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.3%。

  当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世纪疫情影响深远,逆全球化思潮抬头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明显上升,世界经济复苏乏力,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,全球性问题加剧,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提出的倡议,更是应对危机挑战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,这一倡议的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确定性,即中国和平发展的确定性以及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的确定性。2023年,中国将举办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,“一带一路”的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,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必将取得更多成效。



 返回首页